黑龙江省“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计划
时间:2016-09-2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陆昊省长在全省“互联网+”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陆昊省长在全省“互联网+农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工作部署,发挥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优势,加强水利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推进“互联网+农业”战略实施,结合水利实际制定行动计划。
一、计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计划用互联网思维解决水利工作实际问题,着力构建防洪保安体系,加强农田灌溉排涝系统、黑土区水土保持、水资源配置体系等建设,提升水利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我省“互联网+农业”提供坚实的水利硬件基础。建立水利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不断提高水利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水利行业管理转型升级,为“互联网+农业”提供开放的信息资源,建立互联网水利服务新模式。
(二)阶段目标
2015—2020年,完成重点领域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水利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并通过“现代灌区”示范工程建立应用示范模板和标准,形成“互联网+水利”的应用推广模式。
2020年以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形式投资机制,围绕绿色有机农业开展“智能灌溉”应用,实现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计划思路
(一)发挥水利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对于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为“互联网+农业”建立工程基础保障。
(二)构建水利信息应用平台
以黑龙江水利信息化工作需求为目标,以水利普查成果为基础数据,建立“水利一张图”综合数据库,实现信息协同共享。以“水利一张图”综合数据库中为基础,构建水利信息应用平台。
(三)实现水利信息平台互联网应用
水利信息应用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水利信息的统一应用,为各类用户应用提供支撑。水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水利信息的收集行业的建设规划、灌区管理与水情监测等水利工程管控,提高农业水利信息的管理能力;技术人员可获取准确的灌排情况、水质监测、土壤肥力、科技服务等重要农业生产信息,从而增强对于农民适墒播种、抗旱减灾、适时适量排灌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灌区及农户可通过操作平台实现“智能灌溉”的快速建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灌区农田的科学化管理。
三、加强水利设施基础支撑
(一)提高防洪保障能力
通过实施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以大江大河为主线,中小河流为网络,骨干工程为节点,非工程型措施为辅助,点线面结合,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
(二)强化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水土资源匹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构建河湖连通工程,形成河湖连通、湖库联调、地表地下统筹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高水资源的配置和调控能力。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水土资源匹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加快实施“北水南调、边水济腹、东西兼顾”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加快推进引呼济嫩、三江连通等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四江八库八通道”的联合调配格局,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满足松嫩、三江平原粮食生产综合试验区等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加强农田灌溉排涝系统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条件适度发展农田灌溉面积,建设旱能灌、涝能排、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标准农业灌排体系,提高农田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大规模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保证粮食安全。继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及灌溉保证率,实现稳产高产。
(四)实施黑土区水土保持措施
以保护耕地为中心,采取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松嫩平原以防治耕地和草原的风沙灾害为主,宜林宜草地区全部造林种草,改变耕种方式,改良更新退化草原;大小兴安岭山区以预防为主,张广才岭以沟坡兼治、治理坡耕地为主;东部煤电化基地开展覆盖植被生态修复,三江平原耕地实施利于水土保护的耕地措施。
四、加强水利专项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在防汛抗旱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设重点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增强部分重点防洪河段的监视能力;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初步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移动应急指挥能力;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优化调度方案,强化旱情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整合资源,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我省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预警预报。针对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对数据可靠性和时效性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资源,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同步共享实时降雨、水位和流量等监测数据以及县级平台生成的预警发布、响应等数据,实现各级平台、监测站点、预警站点等运行状况的监视管理。
(二)继续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继续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持续增强支撑和服务水资源定量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的能力,基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质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相适应的重要取用水户以及重要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建设在线水量监测站点、重要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站点,建设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省级信息平台:建设水利政务内网省中心局域网和水资源调度会商中心,建立应用支撑平台、数据环境和集中部署且三级使用的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
(三)建设水土流失监测系统
建成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管理一体化的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拓展信息应用范围,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水土保持防治效果评价提供准确数据,为政府水土保持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充实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
以先进的测报技术、仪器设备为支撑,在黑龙江省有重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上,充实和完善该地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点,提高水文测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对规划内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控制率达到100%,确保发生洪水时能及时预警,为中小河流防洪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五、构建水利信息应用平台
整合全省水利普查、水文监测水资源监控、防汛抗旱和山洪灾害预警等信息,发挥水利数据对水利信息化支持作用,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开放性水利信息应用平台,实现对农业水利信息的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
(一)建立水利“一张图”数据库
以实现黑龙江省水利运行、管理、服务的信息智能化需求为目标,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及水利的精细化管理,在水利普查数据成果的基础上,融合水利信息化各业务系统数据,建立涵盖水利空间信息数据库、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公共信息数据库的水利“一张图”数据库。
基于全省水利“一张图”数据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灌区管理、信息采集和应用需求,建立开放式的应用服务平台。各灌区可基于平台提供的应用环境,按需定制所需水利信息、功能模块和应用组件,接入灌区布设的物联网节点,实现灌区的智慧化应用。
(二)建立农田水利应用平台服务模式
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思路设计开展应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运用“权限配置”+“向导”+“模板”的方式,实现各类用户对所辖灌区内的水利信息设施的管理维护及设施规划。提供物联网信息接入节点,实现灌区终端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最终实现对灌区监测预警、自动化控制、水费计收、工程管理、排涝抗旱等的综合监管应用。
(三)围绕绿色有机农业开展“智能灌溉”应用示范
围绕绿色有机农业建设要求,综合黑龙江省农业灌区特点,在“互联网+”的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智能灌溉”应用示范。依托应用示范构建灌区信息化采集、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功能组件和应用模板,实现平台之上的自主智慧灌溉配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落实到位。要把相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监督、指导和协调力度,及时研究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
利用好现在投资渠道,把“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内容和示范项目建设资金列入相关项目,确保计划实施。加大对示范区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倾斜力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应用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要求,加强水利互联网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高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互联网+”思维转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推进技术创新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水利信息融合和应用创新力度,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融合应用技术和应用模式研究,推动“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
(五)加强宣传培训
加大互联网+农业”水利行动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生产方式,以“互联网+”思维积开展智慧灌溉应用。
(六)深化水利改革
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并重、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并举,着力深化产权制度、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明晰所有权、界定管理权、明确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建立起投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切实增强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实现转变农村水利发展方式,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使农村水利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建立农村水利良性发展机制。
友情链接: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云泰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中鑫万达科技有限公司